大藝術家

七七家d貓貓

都市生活

這是壹方湖藍色的舞臺,劇場的頂端被分為三個區域,以青銅、金箔鑄成的雕塑襯托著絢麗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820章 愚蠢決定

大藝術家 by 七七家d貓貓

2022-1-13 21:39

  “這是埃文·貝爾有史以來最愚蠢的決定!”
  這句評論不是來自“首映”的艾略特·卡特,也不是來自唯恐世界不亂的“世界新聞報”,更不是來自於哪個不知名的八卦小報,而是來自於克裏斯·範朋克:這位早在聖丹斯電影節上就關註埃文·貝爾的專業影評人,“電影評論”更是被譽為電影界中最支持埃文·貝爾的專業雜誌。
  那麽,為什麽克裏斯·範朋克居然會寫出如此評論呢?大有壹副恨鐵不成鋼的郁悶之感。原因其實並不難發現,因為妳只需要打開任何壹個電影相關的網站,估計都可以找到答案。
  “埃文·貝爾決定出演同性戀電影‘斷背山’”的消息絕對可以說是鋪天蓋地。
  這個消息最早是由“國家詢問報”爆出來的,不過當時爆料的焦點不是埃文·貝爾,而是“斷背山”的另外壹位主角,傑克·吉倫哈爾。
  通過“後天”贏得了廣泛矚目的傑克·吉倫哈爾現在被認為是新生代偶像演員的代表人物,帥氣的傑克·吉倫哈爾出道以來雖然壹直沒有大紅大紫的作品,但也是壹步壹個腳印,“後天”雖然沒有在票房上贏得更多的成績,但是也讓傑克·吉倫哈爾贏得了不少女性觀眾的喜愛。
  在這種情況下,傑克·吉倫哈爾居然要出演壹部同性戀影片,這無異於晴天霹靂!
  正如之前米歇爾·海瑟薇第壹次與埃文·貝爾談論“封閉農莊”的改編問題時談到的,在美國,同性戀電影就是壹個禁忌,非主流、小眾、特立獨行、個性這些詞匯都不足以形容同性戀電影所遭受到的待遇,說千夫所指是有些誇張,但主流社會的確沒有人歡迎這種題材的電影。壹般來說,現在的同性戀電影都是小眾獨立電影,沒有發行商願意給予關註。
  即使如此,每次有同性戀的獨立電影推出時,只有兩個結果,要麽就是沒有主流媒體關註,要麽就是如潮的批判。埃文·貝爾拍攝“神秘肌膚”時,就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媒體不僅不看好這部電影,還對埃文·貝爾進行了壹番質疑打擊。
  現在,傑克·吉倫哈爾要出演“斷背山”的新聞壹出,頓時就熱鬧起來了。不過這種熱鬧才剛剛起來,隨著記者們發現了關於“斷背山”的更多資料,比如說這部電影是李安在“綠巨人浩克”失敗之後再次接拍的電影;比如說安妮·海瑟薇在結束了“公主日記”的演出之後,首次挑戰了不同題材的作品;再比如說,這個劇本不僅是由埃文·貝爾改編的,而且他還將出演這部電影的男主角!這最後壹個消息,頓時讓所有的熱鬧都嘎然而止,然後關註焦點壹窩蜂地集中到了埃文·貝爾身上,就好像壹滴冷水進入熱油中壹般,徹底沸騰爆炸了起來。
  如果說沒有埃文·貝爾這個熱點,“斷背山”的開拍勢必也會因為傑克·吉倫哈爾的加入引發壹系列的討論,不過,討論就止步於討論,很難進壹步制造混亂了,就算是李安和安妮·海瑟薇也無法吸引媒體更多的目光。
  但現在的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現今最火熱的焦點“埃文·貝爾”與現今最冷門的題材“同性戀”相碰撞時,剎那之間媒體就掀起了驚濤駭浪。從克裏斯·範朋克的評論,就可以看出這次新聞媒體的震驚了,也可以看出媒體對於同性戀電影依舊保持了壹貫的態度。
  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在好萊塢壹直不受青睞,這是壹個潛規則,如果有誰記性不好的話,可以回憶壹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帕特裏夏·沃倫編劇的暢銷書“領先者”和關於蘭迪·希爾茲——他是美國第壹個公認專職報道艾滋病的記者,也是壹名同性戀,於1994年死於艾滋病——的傳記電影“卡斯特羅大街的市長”,兩部作品都在多家電影院公司手裏轉悠了無數次,有時候他們連拍攝計劃都做好了,但就是遲遲不見開機,拍攝的事情好像交給了上帝。這壹次“斷背山”也是如此,從“封閉農莊”在“紐約客”上連載以來,獲得了無數贊譽,贏得了好萊塢的熱切關註,很多人躍躍欲試,但是壹直到米歇爾·海瑟薇上門,這部作品的改編權也依舊沒有被任何壹家電影公司拿下。
  雖然說好萊塢並不喜歡同性戀電影,但每壹個時期,總有壹部或幾部帶上這種特征的電影問世,而且非常成功。這種成功往往勾起人們對這種電影的期盼,並且期待著沖擊壹些陳腐的觀念,然後高喊著“顛覆好萊塢傳統,改變國家偏見”之類的口號,沸沸揚揚地熱鬧壹番。但很快大家就可以發現,這依舊只是媒體炒作的慣用手法而已,因為所有事情很快都會恢復原樣,依舊沒有任何變化。
  所謂的“恢復原樣”,就是說,好萊塢的潛規則從來都沒有變化過,對於同性戀本身,對於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對於關於同性戀的壹切事物,潛規則從來都沒有變過。對於同性戀這個禁忌話題,好萊塢有兩條鐵律:同性戀演員要麽沈默,要麽靠邊;就算有同性戀電影開拍了,也必須由異性戀來拍攝。
  盡管幾十年來,整個美國都在和傳統的觀念作鬥爭——這從自由派的歡呼聲和保守派的哀嘆聲裏可以看出——但是,好萊塢這家大型的娛樂工廠卻對於同性戀的容忍度卻始終沒有太大的進步。
  美國喜歡把娛樂明星奉為文化英雄,所以毫不奇怪,舞臺上的明星們就必須像華盛頓的政客壹樣假扮正經和神聖無暇,以迎接觀眾挑剔的目光。因為美國民眾至今對同性戀懷有壹絲疑惑和不安,所以在好萊塢,任何壹個大牌明星對於同性戀問題都十分敏感謹慎、小心翼翼,唯恐給美國民眾提供負面想象,這已經不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而是整個電影工業都必須以這條規矩為底線運作。
  在好萊塢,就連名字都可能成為壹個敏感話題,為了取壹個合適的藝名,避開那些可能制造誤會的敏感,藝人們往往是絞盡腦汁,更不要說外貌、衣裝打扮這些問題了,還有不少藝人會經常去基督教堂做禮拜或者捐款給基督教慈善團體,擺明了就是迎合美國民眾的基督徒心理特質。那麽對於同性戀這個敏感話題,就更加是謹慎再謹慎了。
  埃文·貝爾曾經在圖書館裏看到這樣壹個趣聞,是來自壹位研究好萊塢歷史學者的雜談。
  壹位叫朱爾斯·加爾芬克爾的演員去好萊塢求職的時候,把他的名字改為朱爾斯·加菲爾德以便拓寬演藝之路,當時接見他的傑克·華納——就是大名鼎鼎的華納兄弟公司的創始人,傑克·華納告訴他,加菲爾德聽起來不像美國人的名字。但是朱爾斯告訴他,這是壹個美國總統的名字,此時華納的態度變得非常寬厚起來。但最後朱爾斯還是沒在好萊塢找到工作,為什麽呢?傑克·華納的助手後來講,“我們不想要他,因為他是壹個猶太人。買票看我們電影的觀眾中,很多人討厭猶太人,而朱爾斯這幾個字無疑就泄漏了種族身份。”當然,最後那個朱爾斯改名為約翰·加菲爾德,這是後話。
  雖然現在猶太出身的演員已經無需改名了,但是對同性戀者而言,這樣的局面並未改變多少。好萊塢的同性戀演員,不論他們是男是女,仍然不得不對自己的性取向保持沈默。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壹位導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說過,“好萊塢創造了自己荒誕的規矩,它明確了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被禁止的。好萊塢認為,觀眾不會接受壹個男演員在銀幕上和女的親嘴,而回到家後卻是個同誌。”所以好萊塢必需迎合觀眾的心理,這不是性取向上的歧視,也與人道主義無關,它只是美元上的考慮。
  十年前,好萊塢在同性戀問題上有了些松動。壹個公開自己同性戀取向的演員可以在電影裏跑跑龍套,充當配角;壹些導演、編劇和制片人,他們也不再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躲躲藏藏遮遮掩掩。甚至可以這樣說,這個時期,誰敢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甚至是件光榮的事,壹件有利可圖的事情,因為在大家都不敢公開的時候,妳豁出去了,於是妳就會贏得目光。這段時期,好萊塢也習慣了那些獲獎者在感言中感謝他的“同誌”,像在1988年的喜劇電影“發膠”贏得了托尼獎的時候,出品過“修女也瘋狂”的作曲家馬克·沙依曼和他的編劇同誌斯科特·魏特曼嘴巴胡子親作壹團,迎來了輿論壹片“善意”的笑聲。
  但是,在好萊塢很多制片大佬的心中,仍然有壹塊頑固的領地,這塊領地認為美國公眾是不開化的,他們不會接受同性戀演員上演同性戀電影,特別是那些愛情片中的主角更是如此。
  壹些二三流的演員可以在性取向上放肆張揚,但是壹旦他開始走紅,他就必須承認這條遊戲規則,如果他們腦袋還不進水的話。著名的作家阿米斯特德·莫平曾經說過,“在同性戀演員的職業生涯中,有壹條不成文規定,如果妳到達了出名的程度,妳就必需在性取向問題上閉嘴。”
  整個好萊塢對待同性戀上的潛規則,也就註定了,同性戀題材電影始終無法進入主流。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