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

都市生活

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陶藝勻工作室之中,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壹百三十五章 入窯憑人,出窯憑天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40

  素胚燒好,釉料調制好了,最後才是上釉。
  素坯內外層都需上釉,通常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也有采用刷的方式。
  上釉不可太薄,薄難以出精品;不可太厚,厚容易粘底。
  還有施半釉,是建盞工藝的壹大特點。
  因為如果隨意施全釉,在高溫下會因釉水流動而粘底。
  而宋代時期束口盞會特意修壹條止釉線,便於把控施釉範圍。
  在這壹道工序之中,最重要的是合格的釉礦,再就是松油柴。
  這兩種最原始簡單的物質,再加上燒制過程中加入的松油柴,就能燒成唯美的建盞(結晶釉)。
  而就算是這樣,其斑紋和顏色,都是隨機形成,人為不可控制。
  瓷器燒制有時候很麻煩,就是因為壹步步的工序太多。
  當然,這些都是可以壹口氣完成的,但是有時候,需要等待。
  比如上釉之後,就需要等待幹燥。
  上釉之後,要將釉坯放置於通風幹燥處幹燥。
  之後還需要刷釉,因為釉層不夠厚,可在幹燥後再刷上壹層釉水。
  最後是清足,就是將釉坯上多余的釉水剔除。
  這時,又壹道大工序完成,此時才會進窯燒制。
  進窯之前,需要灑粉,這是為防止建盞在燒制過程中粘足,需在匣缽上灑壹層薄且均勻的耐火氧化鋁粉/石英砂粉。
  宋代建窯是長龍窯,而現代多用電窯。
  裝窯時,電窯通常在胎底墊氧化鋁防粘,龍窯則是以匣缽分裝。
  前期工序都做好了,最後才能將坯體裝入對應的窯內,關閉窯門。
  到了這個步驟,又要開始燒窯。
  每個匠人燒制工藝不同,窯口制度不同,按照各自工藝進行操作,待溫度提升至差不多1300℃多壹些時,停火。
  說著簡單,但是這壹步確實整個燒制建窯的關鍵。
  焙燒,才是真正決定建盞品相和顏色的燒窯過程,這個是建盞無法繞開的技術難點。
  其中艱難不僅宋代工藝師明白,現代工藝師也深有體會。
  建盞要在1200~1300度的高溫下的窯內燒制,並且要有良好的還原氣氛。
  今天的電窯,本身也不能自動保持還原氣氛,仍需要人工投松油柴控制。
  燒制過程之中,兩點要素最為關鍵,壹是溫度,二是時間。
  坯入窯後,工藝師必須集中精力仔細把控還原程度,不能長時間離開窯爐,不論春夏秋冬。
  要制作出最完美的建盞,需要在燒制過程中,100%控制窯爐裏每個角落的溫度完全壹致。
  且每種溫度持續的時間,精確到秒方可。
  但這近乎不可能,所以沒有壹只建盞是完美的。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建盞燒成率非常低,“往往大美之物,都是萬裏成壹,靠老天成全。”
  因此出窯後,每窯都會不可避免產生次品、瑕疵品,並被就地處理。
  只有質檢合格的產品,才可以出現在世人眼前,展現出不可言說的幻彩。
  當然,這壹切都需要停火後進行冷窯,將窯內溫度降下來之後,才能看到。
  當窯內溫度降到規定溫度時,通常在100℃以下,打開窯門,最後的成品就這樣出爐了!
  正所謂入窯憑人,出窯憑天。
  在窯火的洗禮下,出窯的建盞或不盡人意,或驚艷世人。
  所以,每壹只建盞在成功誕生後,還需進行壹場挑選。
  有瑕疵的盞,在進行分析後,將進行銷毀處理。
  而成功的建盞,便登記入庫,最後出現在市面上,被人們所欣賞。
  所以,看了這麽多步驟,我們會知道,建盞的步驟環環相扣,都是“壹條繩上的螞蚱”,動壹則動百。
  每壹只建盞都來之不易,個中包含著匠人們每壹步辛勤的汗水和窯外望穿秋水的等候與期待。
  而壹只堪稱完美的建盞,更是可遇而不可求,這其中的精品,更是千裏挑壹,萬裏挑壹。
  燒制壹萬個,才能出現壹只精品,這是壹種什麽樣的機率?
  當然這裏說的是精品,精品就是完美的建盞,可不是完美的窯變建盞。
  像是兔毫盞、金兔毫、銀兔毫什麽的,或者幹脆是意外燒制出了耀斑天目盞,這些珍品往往是百萬分之壹的可能會出現。
  剛開始制作建盞,陳文哲就只能全憑天意,他最主要的是需要熟悉這種瓷器的燒制工藝。
  等出來幾窯成品,成品率很高之後,他就要開始追求精品了。
  那麽耀斑天目盞能夠人為控制之下燒制出來嗎?
  到了現在還真能,只不過很困難就是了。
  比較難燒,價格就貴。
  而價格貴,就肯定有人研究。
  所以,陳文哲又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集合眾位大師的工藝、技術,燒制出他想要的精品建盞。
  因為曜變天目這種黑釉茶盞,在我國不見傳(完整器)。
  而實物均藏於霓虹各美術館與博物館中,每七年才開放展覽壹次。
  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第四件,甚至是第五件,只不過後面的都有爭議罷了。
  比如第四件就在國內,而且是在杭市出土的。
  2009年上半年,杭市上城區遺址出土。
  只不過,那是壹件殘器,約四分之壹部分殘佚,但圈足保存完好。
  原本的器形也相當清楚,器內壁的曜變斑紋,展現夢幻般的光彩。
  這壹件雖然是殘器,但是通過展出的圖片看,還是很漂亮的。
  它如同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品壹般,以偏藍的曜變為基調,隨著光線照射角度,出現紫紅色光彩。
  這種特色,也是為曜變天目盞的特征之壹。
  國外三件,全在霓虹,而國內的唯壹壹件,卻是殘品,只能算半件。
  當然,除了這三件半確定了身份的耀斑天目盞,具有爭議的壹些還是有的。
  杭市出土的曜變盞,其實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也是有爭議的。
  世人都知道建盞的名字由來,但是令人詫異的是,在福省建陽水吉的建盞遺址,這麽多年來也沒有再發現過曜變盞。
  當然,這是面上的事情,在池中村和後井村的壹些藏家手中,應該是有壹些曜變盞的碎片。
  至少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地就曾經傳說,有人經手過壹個曜變盞碎片。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